怪物刷新

《拆弹专家2》:类型与视效的升级重启

2020年农历新年,香港警匪片再“爆”。 由邱礼涛执导,刘德华、刘青云、倪妮等主演的《拆弹专家2》票房超过11亿,在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媒体中心上映,于2020年上映最佳华语电影”调查中,同时进入影评人和观众前十榜单,实现市场口碑双丰收。

《拆弹者2》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有的从业者称之为“一切过度疯狂的港片的完美回归”(杨军),也有评论者称之为“类型和视觉效果的升级和重启”(何梅)。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部典型的港式警匪动作片,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的进展都是可以期待的。 《拆弹者2》真正的惊喜在于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

《拆弹专家2》中最复杂的角色是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 与普通警匪片的主角相比,潘乘风的形象经历了多次反转:从拆弹英雄到恐怖分子,再到假警察卧底,最后成为反恐英雄。 他是善是恶,善是恶,直到最后一刻才回归到舍己救人的英雄本性。 这样重复多变的人物形象虽然能让观众想看,但也很容易陷入语无伦次、逻辑混乱的陷阱。 影片难得之处在于,在不断反转人物的同时,还能实现逻辑上的自洽。 潘乘风从一个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拆弹专家,变成了危害社会的恐怖分子。 原因是,他受伤断腿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愿望与无法重返工作岗位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导致他产生了反社会心态,不惜用恐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存在。 他大喊“我没有疯,我很痛苦”,深深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潘乘风能否重返工作岗位,警方并无恶意。 相反,他们称赞他救人的贡献。 但根据规章制度,警队认为其受伤后身体已不再符合岗位要求,遂将其调往其他岗位。 这个决定对于警队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却与潘乘风的意愿相冲突。 这种描述打破了普通电影中好人被坏人陷害、变成恶人的套路,展现了个体需求与规章制度之间的冲突,显然比前者更加现实和悲惨。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在作为恐怖分子造成一系列爆炸和人员伤亡后,潘乘风失去了记忆。 他不仅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警察部队的拆弹专家,也不记得自己是制造连环爆炸的恐怖分子。 他的记忆一片空白。 这也为庞凌给他植入记忆,让他成为警方卧底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设计颇为“血腥”,但好在影片并没有让潘乘风真正相信庞令的话,而是让庞令在谎言被揭穿后把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相信我,你是警察。如果你不相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 至此,影片再次回归香港电影的身份主张。

身份问题是香港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命题。 警匪片中,以《无间道》为代表的卧底片,经常利用警匪身份的倒置来反思警察与匪徒、好与坏等身份问题。《拆弹者2》则将双重身份置于警匪片中。潘乘风身上的警察和黑帮身份同时清空,让他在两种未来和命运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做法与存在主义两大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决定生命”的本质十分吻合。 这对于一些在错误道路上徘徊的香港人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

亲眼目睹恐怖分子的邪恶后,潘乘风最终选择了正义一边,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制止了恐怖分子的行径。 这是人性的回归,也是他自身的救赎。 刘德华演绎了这个角色的很多方面,表演可圈可点。

女警庞玲的形象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是男性主导的香港警匪片中罕见的具有主导力量的女性形象。 香港警匪片一向以男性为中心,将兄弟情谊展现到了极致。 女性大多只是象征性的配角:要么是夜总会或黑帮控制下的性感女郎,要么是警察队伍或黑帮中作为点缀而存在的女警或女警。 女匪徒,或者男人的妻子、母亲或女儿。 出场的女主角大多都是柔弱的贤妻良母。 她们大多是主角的妻子或女友,是主角心中的白月光,但最终却往往不可避免地被反派绑架或杀害,成为激励主角誓死战斗的工具。铲除邪恶势力。 比如之前邱礼涛导演的电影《扫毒2》中,主角于顺天的妻子邹文凤是一名金融律师。 然而,影片并没有展现她的专业能力。 相反,她一直表现出对生孩子的坚持。 最终,她因无法生育而执意与余顺天离婚,却在离婚当天被毒贩“地藏”杀害,成为余顺天与“地藏”最终对决的导火索。 周文峰由香港明星林郑月娥饰演。 长直发、细眉、永远微笑,美丽温柔的形象成为香港警匪片中理想的女性代表。

庞凌不再是一个等待主角拯救的弱者角色。 她是潘乘风的女朋友,但她自己也是一名警察。 她有力量、有智慧、有情感。 发现潘乘风失忆后,她提出了植入记忆的计划,让他成为一名警察卧底。 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固然是有争议的,潘乘风并没有轻易相信她的说法,但她却用它来为潘乘风提供了善与恶、善与恶之间的新选择和重新定义。 他们自身的机会也为警方最终阻止恐怖行为提供了可能。 她是潘乘风改邪归正的引路者和救赎者,也是反恐行动的重要人物。 庞玲堪称近年来香港警匪片中最光彩的女性角色。 饰演庞灵的倪妮,轮廓鲜明,片中动作戏不少。 她的强大之美,远远超出了美丽和温柔的范畴。

作为近年来表现出色的香港电影的代表类型,香港警匪片有着非常成熟的公式:“卧底+兄弟情+枪战+爆炸”都是标配,各种疯狂和暴力的风格和场景。各地的顶级也缺一不可。 熟悉的惯例使得创新变得更加困难。 新警匪片大多愿意在场景上做文章,以更加真实细致的案件细节和更加宏大激烈的枪战动作场面来吸引观众。 但如果视觉效果层面的创新不能伴随内容的提升,势必会引发观众疲劳,引发香港警匪片是否已尽才的质疑。 《拆弹者2》找到了超越视觉效果层面的角色作为突破点。 它通过改写主角和女性形象,为这一类型片赋予了新的思路,也证明了香港警匪片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批评与交流委员会主任)